2019年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分子鉴定 | |
杜崇; 贺君; 孙婷婷; 王雷![]() | |
Source Publication | 热带海洋学报
![]() |
ISSN | 1009-5470 |
2021-08-24 | |
Pages | 9 |
Keyword | 水母暴发 南海 线粒体COI基因 线粒体16S rRNA基因 |
Other Abstract |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本研究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其伞部为半球形,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生殖下穴乳状突起,口腕无丝状物,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sendi)形态相似。基于线粒体核糖体大亚基基因(16S rRNA)序列比对,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东太平洋鞭腕水母相似性为97.5%和97.7%,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与马六甲海峡端棍水母相似性为93.5%。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水母为同一种水母,与鞭腕水母聚在一支,而茂名附近海域水母与端棍水母亲缘关系近。因此,本研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数据认为海口和文昌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为端棍水母(Catostylus sp.)。本研究利用分子系统学分析并结合形态学观察,鉴定了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为深入研究南海海域灾害水母的暴发机制提供了基础信息。 |
Subtype | 期刊论文 |
Funding Organization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406501)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503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138) |
Indexed By | CSCD |
Language | 中文 |
Citation statistics | |
Document Type | 期刊论文 |
Identifier | http://ir.yic.ac.cn/handle/133337/30405 |
Collection | 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_海岸带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与发展中心 |
Affiliation | 1.生命科学学院烟台大学; 2.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 杜崇,贺君,孙婷婷,等. 2019年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分子鉴定[J]. 热带海洋学报,2021:9. |
APA | 杜崇,贺君,孙婷婷,王雷,王方晗,&董志军.(2021).2019年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分子鉴定.热带海洋学报,9. |
MLA | 杜崇,et al."2019年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分子鉴定".热带海洋学报 (2021):9. |
Files in This Item: | ||||||
File Name/Size | DocType | Version | Access | License | ||
2019年南海北部近海水母暴发原因种分子(576KB) | 期刊论文 | 出版稿 | 开放获取 | CC BY-NC-SA | 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Edit Comment